您现在的位置:掌上高考 > 高考资讯 > 备考策略 历史

高考考试历史228句历史常识(上)

来源:www.yxlbe.com 2025-07-26

历史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医生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征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规范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益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规范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势力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合适合、互相牵制的状况,其他人都没办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后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打造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着不同的地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时候大一统王朝规范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实行)六部(具体推行)。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防止了权臣独揽大权,有益于加大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征: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大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致使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念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益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升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大了中央集权,成为古时候中国长期维持兴盛的规范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的进步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大,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大,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规范,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规范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规范,是中国古时候政治规范高度成熟的表现。

  20.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大皇权,巩固统治。

  21.宋初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达成统兵权和调兵权离别,有益于皇帝控制军权。

  22.宋初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钱谷: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去地方割据权势的物质基础,维护了统一与安定。

  24.宋太祖加大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6.中国古时候中枢权力体系进步变化的趋势是相权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大。

  27.中国古时候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刚开始只参与处置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置机要事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29.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升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进步的要紧标志。

  30.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它渐渐推广。汉朝将来,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31.隋唐时期,江东区域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3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渐渐推广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3.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如果为了满足自己家里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4.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进步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进步,其积极推动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妨碍了产品经济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5.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着国家权力,征调出色工匠,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本钱,商品大多精美。

  36.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进入彩瓷生产阶段;明清时期:瓷器类型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37.家庭手工业商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产品出卖。

  38.民间手工业历程春秋战国和秦汉的进步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进步。

  39.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一流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率。

  40.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商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的道路。

  41.唐朝起,中国瓷器很多输出海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的道路,瓷器对外的销售量更大。

  42.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43.统治者总是对民营手工业的进步加以限制,妨碍了生产的进步,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创造。

  44.代表古时候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少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很难交流提升。

  45.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益于产品交换的进步,这以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干扰产品交换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典型。

  46.农业进步带来农商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的进步带来手工业商品的增加,农商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是商业进步的基础。

  47.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与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紧急妨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进步;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国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国外贸易的兴盛。

  48.在封建社会前期,产品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期,产品经济的进步对封建规范起了瓦解用途。

  49.古时候城镇的进步对政治中心的倚赖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伴随城市产品经济的进步,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法渐渐发生变化。

  50.两宋时期商业的兴盛,就是打造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规范被打破,与不再限制产品买卖的时间基础上的。

  51.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是氏族公社所有。

  52.井田制瓦解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很多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很多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53.公元前594年,鲁国第一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些合法性,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些转化。

  54.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进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55.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6.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致使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57.重农抑商的根本缘由: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势必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8.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使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倡导看重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进步。

  59.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60.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缘由。

  61.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大自己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方法,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更加狂暴,曾起到过肯定的民族自卫用途。

  62.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国外市场的发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步;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渐渐落后于世界时尚;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63.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步;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妨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进步,违背历史进步时尚,导致中国的落后。

  6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兴盛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飞速进步,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规范瓦解和封建规范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65.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期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期望大家克服我们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66.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倡导。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进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67.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如果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它进步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68.孟子倡导性善,倡导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倡导性恶,但又觉得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后目的上殊途同归。

  69.老子觉得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所有要适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满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倡导。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0.韩非子倡导改革和实行法治,需要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汇总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1.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如果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7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征。

  7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年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进步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74.董仲舒大一统倡导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进步的主流,特别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抹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75.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其需要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益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76.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要紧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77.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讲解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78.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将来(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79.程朱理学觉得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觉得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觉得本心是理。

  80.程朱理学倡导用格物致知的办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检讨,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8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82.李贽的思想具备鲜明的封建不听话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量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需要。

  83.黄宗羲的政治倡导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规范,有极其要紧的意义,对将来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进用途。

  84.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85.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大家的思维办法,具备划年代的意义。

  86.明末清初中三年级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肯定影响。

  87.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肯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需要。

  88.中国古时候四大创造在中国和欧洲有哪些用途和地位大不同,这给大家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和用途取决于社会环境。

  89.造纸术使纸张非常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进步。

  90.火药推进了欧洲从冷兵器年代进入热兵器年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进步。

  91.指南针的用法,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年代。

  92.印刷术,推进了文静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大家思想的解放。

  93.中国古时候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进步,与农业文明息息有关;中国古时候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量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94.中国古时候科技是打造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科技一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同时,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古时候统治者看重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教育中缺少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使中国古时候失去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条件。

  95.中国古时候的四大创造在国内古时候并没发挥太大有哪些用途,不可以说其用途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创造创造,只有在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改造社会的巨大用途。

  96.明清时期国内科技继续进步,而西方文静复兴后科技也在飞速进步。国内明清时期的科技是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中国明清时期的科技是古典的应用科技,而西方的是实验科学。

  97.中国古时候科技进步的特征: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探索不够。从研究办法上看,主要使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从科技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少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从科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与医学等方面。

  98.《诗经》具备现实主义的特点;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99.汉赋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的恢弘气势。

  100.诗歌的兴盛反映了唐代国家统1、经济兴盛的盛世景象,也体现了科举规范的进步,促进了诗歌创作兴盛的鲜明特点。

  101.宋代商业的进步,城市的兴盛,与市民数目的增加,是促进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的物质基础。另外,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不安,边患不断,文学家用词表达思想感情。

  102.明代中叶将来,手工业和商业繁盛,产品流通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要,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年代。除此之外,封建规范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凸现,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103.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每个历史时期的年代特点,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进步,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工商业发达、城市兴盛的年代特点。

  10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任,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105.清朝诞生的京剧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将独具特点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106.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己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107.雅典民主制的特征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所有权力是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108.雅典民主只不过成年男士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规范,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一样的。

  109.《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其拟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就,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110.广义的罗马法指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规范;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111.罗马法在进步过程中伴随产品经济的进步不断修正、健全,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非常强,法理精深,有益于它的进步和传播。

  11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倡导法律面前公民每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113.罗马法的拟定主如果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讲,只能承担义务,遭到不公正的处罚。

  114.倡导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用途,这所有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15.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生活有哪些用途,树立了人的尊严。

  116.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知识。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17.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和曲折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

  118.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一方面是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其次,又将议会所拥有些自由和权力使用方法律的形式加以一定。

  119.1689年《权利法案》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而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益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益于资本主义的进步。

  120.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进步具备极为要紧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用途。

热点专题

  • 2025北京高考考试要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历史要点

[]高考考试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考试历史常识:古